胜川春章
胜川春章 Katsukawa Shunsho ( 1726–1792)役者绘革新者|似颜绘鼻祖|肉笔美人画名家
<役者 岩井半四郎>; 1773年
役者绘是浮世绘的二大支柱之一,提到役者绘时,我们会自然地想起历史最悠久,传承长达三百余年的“名门”鸟居派,但很少提到另一个与全盛期鸟居派分庭抗礼的重要流派——由胜川春章创立的胜川派。与主张“理想化”“戏剧化”的鸟居派风格截然不同,胜川派倡导的“似颜绘”有着强烈的写实主义倾向,惟妙惟肖地记录下了役者的真实容貌与魅力,也被后世役者绘画师们奉为圭臬,而这一切的开创者就是胜川春章。
春章和胜川派的艺术成就常常被人们所低估,事实上他身上笼罩着数不清的光环,足以与任何浮世绘巨匠并肩。他不仅开启了役者绘的新时代,是役者绘当之无愧的巨擘,也是肉笔美人画的名手,被誉为浮世绘画师中的肉笔画第一人。他对“还原真实”的执著更是深深影响着后世画师,培养出了许多技法精湛的一流画师,葛饰北斋年轻时就曾以“胜川春朗”之名在春章门下学习绘画,在这里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春章是谁,他的画师生涯是怎样度过的,有过哪些成就?他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会被后世画师争相模仿呢?让我们从他的生平和“似颜绘”这一最关键的成就切入,重新认识这位被低估的大师。
<柳下美人图>; 18世纪
胜川春章的生平
胜川春章据说原名藤原正辉,出生于1726年或1743年前后,父亲以行医为生,家境虽不算大富大贵,也称得上衣食无忧。尚算宽裕的家庭让春章得以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少年时便拜宫川春水为师,在其门下学习绘画,同时对俳句狂歌等文学也颇有造诣。原本他应当顺利继承师门擅长的肉笔美人画,以“宫川春章”之名踏入画坛,谁料1750年宫川派突遇变故,门人大部分被流放异乡,这对一名踌躇满志,正准备一展身手的年轻画师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10年之后,春章才改以“胜川”为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画作。屈指算来,这时的春章可能已有30出头的年纪,却还是一贫如洗的画坛新人,真可谓饱经磨难,大器晚成。春章在为画作落款时,常用一枚壶形印章,因此又被人称为“壶屋”或“壶春章”,这枚章正是他早年艰难生活的印记,刚出道的春章没有住处,寄居在书商林屋七右卫门家中,在为画作署名时,就借用了房东的印章,并在此后成了伴随他一生的标志。
1770年,春章和一笔斋文调合作,出版了系列役者绘《绘本舞台扇》,这是他真正成名的转折点,也代表着似颜绘的正式诞生。两位画师捕捉到了每位演员的五官特征,让每位歌舞伎爱好者都能在画中一眼认出自己喜欢的演员。这种全新的体验立刻在江户引发了轰动,画作不断重印,销量至少在千部以上。全新的似颜绘技法也让春章从无名大龄画师一跃成为了一线役者绘名家,开始了引领役者绘画风变革的新时代。
<绘本舞台扇>; 1770年
从1760年代到1880年代,似颜役者绘无疑是春章创作的核心,他和他的弟子们留下了多达2000幅以上的役者绘佳作,是同期其它画师的数倍乃至十几倍。春章的画作形式也十分新颖多变,不仅有传统的全身像、舞台剧照等,他还在1776年出版的《东扇》系列中大胆引入了“半身像”,役者们在用墨线框出的扇形画面中仅以上半身出镜,让画面的重点从身形姿态之美转移到了对役者面部神情的刻画之上。这种大胆的尝试更能凸出酷似役者本人的逼真五官,传递微妙细腻的表情变化,这也是后世风靡一时的“大首绘”的原点。除此之外,他还用同样的“似颜”技法创作过相扑绘和美人画,将写实主义引入到了多个领域之中。
<东扇系列之初代中村仲藏>; 1776年
凭借役者绘,春章已在浮世绘画坛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门下也聚集了如春好、春英、春潮、春扇、还有日后改名葛饰北斋的春朗等众多优秀弟子。
1880年代后半(天明-宽政前期),步入晚年的春章决定将役者绘留给年轻的画师们,自己则回归原点,将精力集中到肉笔美人画上。他的肉笔美人画完美继承了宫川派细腻、华美、知性、优雅的风格,当时的文人笔记中曾有“一幅春章值千金”的说法,在现代也被研究家盛赞为浮世绘画师中的肉笔画第一人。代表作《雪月花三幅对》《妇女风俗十二月图》在现代均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是MOA美术馆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
<雪月花>; 18世纪
<妇女风俗十二月图>; 18世纪
1792年12月,胜川春章在江户去世。他的墓地位于今天东京台东区的松平西福寺内,一座小小的石制墓碑上刻着他辞世时的法号“胜誉春章信士”。
胜川春章的作品
役者绘,尤其是使用了他独创的新技法“似颜”绘必然是春章最重要的艺术成果。似颜役者绘和过去的役者绘究竟有什么区别,春章做出了哪些具体的创新和改动呢?让我们从它的诞生背景、线条运笔、色彩铺色三个点来分析春章的“写实主义”。
金风玉露一相逢 审美与技术的同时革命
更早期的役者绘中所有角色演员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脸和妆容,只能依靠写在空白处的名字或衣服上的家纹才能分别谁是谁。为什么早期的画师们会满足于“千人一面”的役者绘,而没有更早的尝试似颜绘呢?这背后既有审美和画风的影响,也有技术上的限制。
早期的役者绘以鸟居派为尊,而鸟居派的役者绘在形成之初,歌舞伎役者尚没有后世那样的个人知名度,他们创作的役者绘大多是剧场用于宣传戏剧的招贴画或宣传画,更重视的是上演剧目的整体魅力。这促使鸟居派更注重以戏剧化、理想化的手法来表现舞台或戏剧的名场面,而忽视了役者们逐渐增长的个人影响力,未免显得有些呆板僵化。
<役者绘 市川八百蔵>; 1780年
但似颜绘之所以未能更早出现,并不能单纯归罪于鸟居派的创作风格,这与浮世绘的技术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浮世绘制作技术尚不成熟,即使画师想画出更多的细节,也难以在雕刻和印刷时实现。而在春章出版首部作品前5年,铃木春信创造的多色套印技法“锦绘”诞生,这大大提升了浮世绘的表现力。
似颜绘要求画师有更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要求更精密的雕刻和印刷技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准确还原出画师观察到的容貌特征与气质。以春章的役者绘为例,他细化了人物五官的画法,根据人的真实容貌分离出了不同的眼型、脸型,眉毛也有了不同的粗细和走向。新的雕版技术让春章能为人物画出纤细的发丝和衣物的细节,毛茸茸的鬓角毛流大大加强了人物的“真实感”,也是后来人物画必备的细节。
锦绘的诞生奠定了似颜绘的技术基础,而像春章这样生于“锦绘时代”的新兴画师也对绘画有着全新的理解,发展出了更进一步的技法与审美。似颜绘是役者绘领域中的一场革命,但同时也是明和年间浮世绘大革新的一块拼图。
<忠臣藏三代目>; 1780年
丰富而不杂乱 线条运笔中的强弱变化
似颜绘并不单指“五官逼真”,而是指整幅画都有足够丰富的细节,能让读者在赏玩之间处处感受到“真实感”。为了表现更多的细节,画面中的线条必然更加复杂繁多,如果不能处理好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反而会有杂乱无章之感。
春章的用线就做到了粗细结合、详略得当,能利用线条的强弱变化来凸显不同材料的质感。与讲究大开大合,全图都用浓墨重彩的粗线条来强调力量美的鸟居派不同,春章往往用几条简单明快的粗线画出人物的衣着外轮廓,让形象鲜明浮现于背景之中,再用中等粗细的线条勾勒衣摺,画出布料的垂感和人物动作带来的形状变化,最后用最细的线条画人物的肌肉、皱纹和五官。尤其是在手腕、手肘、脖颈关节处,还根据肌肉走向和人物的动作画出了自然的褶皱,这与鸟居派模式化的肌肉画法也有决定性的差异,堪称神来一笔。
粗犷的线条画出了衣服织物的厚重挺括,细腻的运笔又画出了肌肤皮肉的柔软轻盈,两相映衬下,质感的区别更加清晰,大大丰富了画面的细节精度又不显杂乱,让画面更加“逼真”。
<初代中村仲藏 斧贞九郎>; 1776年
色彩的秘密 低调用色中悄然隐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春章也有独特之处。他很少使用鲜艳的红色、橘色等鸟居派及早期役者绘中惯用的浓艳色彩,更偏向于使用褐色、绿色、黑色或浅浅的橘色。克制低调的用色选择让画面少了一分强烈的戏剧冲击,但没有了色彩抢镜,画中的种种丰富细节反而得以凸显,吸引观众细细品味,也显得画面整体更加典雅含蓄,余韵悠长。
在低调的用色选择之中,春章还导入了“阴影”这一颇有西方美术色彩的新技法。传统的役者绘并非完全没有“阴影”这一概念,鸟居派在用红色颜料画出角色面部妆容之外,也常常用同样的朱红色颜料在肌肉隆起处勾勒几步,来凸显肌肉的存在感,加强役者的力量感。但遗憾的是早期役者绘对阴影的理解还过于初级,红色作为阴影色不够自然,落笔位置也并不准确,与其说是光影,不如说像人体彩绘。春章则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他在部分画作中大胆用浅墨色代替红色,在役者身上勾勒出胡茬、鬓角、肌肉形状。浅墨色画出的胡茬和鬓角恰似刚刚剃过胡须后泛着青色的皮肤,效果绝佳,肌肉的阴影则会根据动作、姿态稍做调整,更有真实感。春章甚至在表现衣物褶皱时也加入了浅浅的阴影色,画出布料的垂坠感和厚度,观察力和对色彩的掌控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更合理更真实的色彩选择、更精准的光影表现,这也是春章能击败其它同期对手,稳坐役者绘头把交椅的秘诀之一。
<古今ノ序 和歌六儀 二つに かそへ哥>; 1772-76年
大器晚成,饱受命运磋磨,却仍能积极创新,开宗立派,成为在浮世绘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春章的成就是如此耀眼。他首创的似颜绘为浮世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敏锐的观察力与大胆的革新精神,让舞台上的演员首次以真实面貌被定格于画中,这也成了日后所有役者绘的创作基准。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役者绘革新者,似颜绘的创始人,肉笔美人画的继承者,也是一位对后世画家影响深远的大师。
Sharon